《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社会科学部
来源:社会科学部
发布时间:2014-06-03 17:04:29
点击数: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社会科学部 来源:社会科学部 发布时间:2014-06-03 17:04:29 点击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总    时:50          理论:44      实践:6

  学      分:3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院系本科各专业

  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主干课程,具有理论基础作用,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除绪论外,共设七章内容,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二、三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其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四、五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全面、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六、七章)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计划学时50,学分2,主要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宋体5号)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认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将来能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打下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绪 

  [目的要求]

  使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掌握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时代背景、阶级基础、实践基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熟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3、了解如何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教学重点: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教学方法]  

  绪论部分主要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能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阅读

  1、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2、目的: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阶段和成果

  3、要求:在老师指导下阅读并在阅读后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通过本整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1、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意识的本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特点与形式;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特点;发展的实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认识与实践意义;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熟悉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形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及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质、量、度、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3、了解意识的起源;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解决方式的多样性;如何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立统一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自学、读书指导等方法进行教学。

  [计划学时]  8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讨论

  1、内容: 意识的能动作用

  2、目的:使学生掌握发挥意识能动性在学习和社会中作用

  3、要求: 分小组进行讨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而这不仅要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且还要确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懂得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了解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这就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去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能力。

  1、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2、熟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真理的含义。

  3、了解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这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既唯物又辩证的对待真理的问题,防止出现主观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教学要点:

  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的辩证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影视课件展示等方法进行教学。

  [计划学时] 6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分析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讨论

  1、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目的:使学生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3、要求: 分小组进行讨论

  实训二   阅读

  1、内容: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2、目的:认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3、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1、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熟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内容;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国家的实质;社会意识结构的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了解阶级斗争、革命、改革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五)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五)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讲清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导致上层建筑革命,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进行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难点: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2、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要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8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逐步培养同学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指导搜集资料

  1、内容: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要求:各班将搜集的内容整理进行课堂交流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1、掌握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及作用;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与根本原因。 

  2、熟悉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货币的产生、本质、职能;劳动力商品化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方法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工资;

  3、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区别;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价值量的决定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三)资本积累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五)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再分配

  (六)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教学重点:

  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5、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教学难点:

  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

  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

  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6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的辩证思维能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指导搜集资料

  1、内容:搜集资本原始积累案例

  2、目的:理解资本来到世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要求:搜集到的案例进行课堂交流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准确把握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科学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正确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在科学把握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理解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1、掌握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垄断形成的必然性;帝国主义基本特征;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2、熟悉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动因、后果;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3、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形式、作用;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一)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四)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作用

  (二)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三)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教学重点:

  1、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实质;

  2、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5、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

  1、垄断利润的来源和垄断价格与价值规律的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调控手段和实质;

  3、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二重作用?

  4、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要点: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特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和实质

      资本输出与垄断资本的国际扩张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后果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与学生建立生动直观的双向交流互动平台,融理论性、逻辑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授课中,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的思辨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讨论

  1、内容: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2、目的: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

  3、要求:课堂讨论并回答

  实训二  讨论

  1、内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后果

  2、目的:探讨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

  3、要求:课堂讨论并回答

  实训三  讨论

  1、内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目的:弄清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3、要求:课堂讨论并回答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目的要求]

  本章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结合的视角,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通过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创建和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1、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熟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3、了解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第二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三)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5、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6、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8、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9、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难点:

  1、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要点: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和历史经验

  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

  [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阅读

  1、内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2、目的:了解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道路的多样性特点

  3、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阅读并加深多该问题的理解

  实训二  阅读

  1、内容: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2、目的:进一步加深理解社会主义的特点

  3、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认识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目的要求]

  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掌握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2、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名论断。

  3、了解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 

  (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4、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5、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6、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2、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努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写作能力。

  

  课内实践项目

  实训一  写作

  1、内容:如何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目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以及自己应该怎么做

  3、要求:课堂思考并提交作业

  教学时数分配表

  序

  号

  教  学  内  容

  理论

  讲授

  见习

  实验

  讨论

  1

  绪论

  4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8

  

  

  1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6

  

  

  1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8

  

  

  1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6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4

  

  

  1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

  

  

  1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

  

  

  1

  合    计

  44

  

  

  6

  

  

  

  

  

       将现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分配到教材的各章节,注意与上述教学内容各章节的计划学时数一致。

  

  教学参考书目

  1、教材编写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参考书.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导引.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洪晓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疑难问题解析.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肖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肖前.历史唯物主义原理.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0、李秉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1、曹普澄、张素云.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使用说明

  1、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全院系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各专业。

  2、为了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更好地为中医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服务,该课程教学必须有不同侧重点,针对不同专业选用不同的案例和教学方式并使之相配套。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既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又有突出的理论性、知识性,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性与实践性,要将三方面较好结合。因此,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内容衔接,让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能教条主义地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本课程实践性环节的落实,将所学知识与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衔接,使学生真正走向社会,了解现实。

腾讯元宝 腾讯元宝